为什么中国做不出《太阳的后裔》?
时间:2016-03-25 17:06:14 来源:国华娱乐网 编辑:冯博宇
《太阳的后裔》在网上一经播出,立即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和话题狂潮。可以说是一部完全为了适应中国市场而制作的韩剧。连“中国军网”也发表了长文《从<太阳的后裔>反思我们的军旅剧》。文章警示:“《太阳的后裔》一剧的成功,则给军队影视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镜鉴,同时也警醒我们,我们的军旅影视正面临国外优秀军旅影视作品的重重包围,形势严峻,唯有奋而击之。”
为什么我们的军旅剧就不能掀起像《太阳的后裔》这样的热潮呢?原因何在?让我们借《太阳的后裔》的话题,来给国产军旅剧号号脉。这些年里,能当得起“优秀”这两个字评价的军旅剧,大概只有中国军网那篇文章里提到的《士兵突击》,除此之外,真能称得上优秀俩字儿的作品,付诸阙如。为什么国产好作品如此稀缺?大概皆因患了以下毛病的一种或几种:
思想传统,远离现实
目前在以军旅题材作为自己主要创作任务的创作队伍中,基本上都是50后、60后把持话语权,许多人长期脱离当下社会生活,特别是青年人感兴趣的流行文化,思维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完全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当下社会上80后、90后、00后们的审美需求。即使打开电脑或者提起笔来进行剧本创作,也是缘木求鱼,并没有把受众的想法放在首位来考虑。这些创作人员似乎都不知道,现在的年轻观众,喜欢高颜值的帅哥美女明星,爱看朝气蓬勃、阳光灿烂、青春浪漫的情感类和娱乐类的影视作品。
由演艺精湛的偶像明星演绎的真挚纯情、甜蜜浪漫的爱情故事,最能吸引年轻一代观众的目光。所以“中国军网”的文章才指出:“我们的军旅剧,也急需这类颜值出众、素质优秀的演员来拉高受众的关切程度。”
题材有限,不接地气
提起军旅题材,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仿佛大多只注重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题材或抗震救灾之类,目光只集中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轻视或者是不愿意下功夫了解建国将近70年后,日益强盛的祖国与革命战争年代到底有多大的传承延续与新旧差别。动辄就是苦大仇深、浴血奋战的老故事,完全忽略了新时代的新军人在和平时期与现代化战争背景下的精神风采、科学水平以及赤诚奉献。《后裔》则大胆挑战时下火热维和背景,在战争的热血中孕育时尚浪漫的爱情,可谓是选取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同时出新。
说教布道,手法陈旧
看过一两部反映救灾或者历史事件的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其手法之陈旧令人吃惊,通篇充斥着“高大上”的口号,有些伟大人物在作品中出现,不是为了丰富故事剧情,而纯粹是为了“贴标签”。不但起不到正面宣传作用,而且适得其反,令人生厌。虽然都是来源于真实事件,但是创作者似乎并不懂得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准则,整个作品连真实生活的基本面貌都无法准确呈现,更遑论成为精品。反观《太阳的后裔》,维和军官和随队军医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的爱国情怀,令人感同身受,同步倾情。
政治任务,远离文娱
说起来,在军改之前,直至今天,军队里除了有一个专门的电影制片厂之外,各个军种都有影视作品创作中心,人力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但令人疑惑的是,《士兵突击》、《战狼》这种叫好又叫座的影视剧,却清一色出自民营创作团队之手,与军队关系不大。长期以来,军中的文艺创作人员,往往穷于应付各种临时性的政治任务,匆忙中炮制出来的作品,都是充满各种图解政策色彩的急就章,不但起不到宣传军队、丰富官兵和适龄应征青年精神生活的文化娱乐功能,缺少文化内涵,而且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针对管理,避免雷区
针对我国当下影视剧的管理制度和宣传方式,军旅题材属于特殊题材,把关环节相对复杂。对此,就要求该类题材的创作者要了解相关规定和“军事禁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着重考虑“以展现军旅快乐生活为主,展示军人高尚气质为优,宣传部队人性化管理至上”的创作手法,类似于之前上映后反响不错的影片《战狼》,创作出“基调奋发向上,导向积极健康,故事贴近生活,情感温暖人心”的优秀军旅题材影视作品。
虽然我们近一个时期,电视屏幕上也有诸如《特种兵》之类的新型军旅题材电视剧,但正如军网文章指出的,“很难有一部中国军旅剧可以像《太阳的后裔》这般瞬间引爆观众热议,迅速占领各大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头条;也更缺少有一部中国军旅剧走出国门,像《太阳的后裔》这般用本国军人的故事,引发异国人们的追剧热潮。清醒地看到这一现实状况,军队影视工作者更应站在发展强军文化、繁荣国家文化的责任高度上,惕励自省、发奋图强,力争推出一系列既好看、又叫座的主旋律军事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