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明星舆情 >

V.Fine切入B端音乐市场 为企业和音乐人搭桥

时间:2017-01-20 11:56:14 来源:亿欧 编辑:郭碧慧
  在C端音乐市场,线上有虾米、QQ音乐等流媒体,线下有摩登天空、野马现场等运营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红利消耗殆尽,在增量空间越来越小的趋势下,不少创业者选择从B端切入。
  成立于2015年初的V.Fine团队,成员大多数自带音乐人属性,两位创始人——来自清华的李权和来自北大的唐子御——都是大学时就开始创作的音乐人,还有韩国的电子音乐制作人以及音响工程师等。因此在成立之初,还叫V.Fine Studio的时候,他们凭借优秀的制作能力和产品质量为很多企业提供音乐、音频、录音服务,得到了来自星瀚资本的180万元种子轮融资。
  在累积了众多优秀的海内外客户资源后,V.Fine转型为商业音乐服务平台,得到了星瀚资本、真格基金、贝塔斯曼、水木清华校友基金等机构的600万元天使轮融资,并于2016年11月正式上线了V.Fine Music平台。
V.Fine,李权
  创始合伙人李权回想起2015年V.Fine Studio刚成立,在为企业做定制音乐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就是甲方在购买音乐时缺乏经验,对自身的需求、定价标准等等都不太了解。这也是后来V.Fine转型的原因:在B端的音乐版权和定制市场上,缺乏一个专业的服务平台,为企业和音乐人搭桥。
  一方面,在需求侧,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有很强的定制音乐需求,然而他们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组建专门的团队。如何打造契合自身产品的音乐、以及保证项目的落实和后期维护,这些问题交由第三方服务商来做,是效率最高的方法。这就是V.Fine提供的音乐咨询服务。
  李权以及其他创始人,或是爵士贝斯手、或是唱将或是制作人,他们非常了解音乐人的痛点何在。“这个行业的门槛其实很高,要成为一个成熟的音乐人,首先前期就要在音乐教育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要有完整的商业产品,还要在设备、场地上投入很多钱。”对音乐人来说,把音乐IP交给V.Fine这样的第三方平台来做商业运营和品牌营销,自己就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在创作上。目前,V.Fine的平台上已经有500多位国内外的合作音乐人,将他们的IP出售给有相应需求的B端客户后,V.Fine会和音乐人共享收益。
  此外,对于那些需求量大、但又不要求定制的客户,V.Fine则有自己的音乐版权库,这些海量、经典的音乐IP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客户的需求。V.Fine与海外版权方达成合作,打消了他们对中国盗版音乐的忌惮,在国外音乐市场早已饱和的情况下,版权保护和付费意识渐趋完善的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变得非常重要。而对于甲方企业来说,V.Fine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去国外寻找版权方的成本。
  成品音乐版权库、音乐定制以及音乐咨询构成了V.Fine在B端音乐版权市场的服务矩阵,但他们还想发挥自身互联网属性的优势,继续向产业链上游深入,构建起B端音乐市场的完整生态。
  除了主站V.Fine Music作为主体的交易平台,提供独家定制版权、版权库、咨询等服务之外,V.Fine还组建了V.Fine Tech和V.Fine Lab。
  V.Fine Tech主要是为主站的各种服务打造工具类产品,提供版权保护等技术支持。“一个定制音乐的制作可能是由身处不同城市的数个音乐人协同完成的,”李权举例说,“同时还要不断和客户沟通需求,要提高这中间的沟通效率、降低时间成本,V.Fine Tech就可以打造协同工作软件来提供支持。”此外,V.Fine Tech还为移动App提供SDK,当App更新时,V.Fine就会根据新的需求在后台更新相关的BGM等,从而减少客户的运营成本。
  V.Fine Lab则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随着需求不断增多,优质内容变得越来越稀缺,其背后则是优秀制作人的匮乏,V.Fine看到这一点后决定打造自有的平台进行音乐IP的孵化。凭借团队在音乐圈的广泛联系,V.Fine得以触碰到优秀的新人,通过帮助他们加强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对接客户资源,更好地运营年轻制作人的音乐IP。
  目前,V.Fine正在和Keep、言几又、英雄互娱等公司接洽合作。李权认为中国的音乐版权市场会达到百亿级,并且B端的需求会变得越来越急切。C端定制动辄数千、上万元的定价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是无法承受的,这对制作人也不公平,因而V.Fine会专注于覆盖B端上游产业链。
 

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法律顾问|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8 www.guohuayul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华娱乐网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京ICP备170708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