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热点 > 查看内容

云门舞集《水月》起舞国家大剧院

时间:2016-08-26 11:21:11 作者:Cicicoco 来源:国华娱乐网

8月25日,台湾云门舞集《水月》首次起舞国家大剧院,这也是著名编舞家林怀民继《行草》《流浪者之歌》《九歌》《松烟》之后第五部亮相国家大剧院的代表作品。云门舞集男女舞者曼妙的舞姿搭配由米沙·麦斯基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太极、明镜与流水在舞台上交相辉映,带给北京观众一场视听感官臻美盛宴。

 

摄影:王小京

 

气,云门内外功法并俱

韵,东西交融心神交汇

早在1973年,林怀民就以“云门”为名,创办了台湾第一个职业舞团“云门舞集”。林怀民始终以京剧身段与武功,以及西洋现代舞和芭蕾舞作为云门舞集的基础训练,并以传统的太极导引、静坐、拳术、书法等为重心,训练出云门舞者内外功法,令国际舞坛为之惊叹。云门舞集首演于1998年的《水月》,作为林怀民的巅峰之作,被媒体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受到国内外舞迷的热捧。《水月》继承并发扬了云门舞集一贯强调的中国肢体语汇,并以“太极导引”为原理,衍生出以曲线动势的独特语言。“太极导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马王堆文物中即有“导引养生图”。而在《水月》中,舞者呼吸吐纳,由丹田导气引身,带动肢体的动作。动静、虚实、阴阳互生互克,如杨柳迎风、水草漫延,或如泰山顿挫,可谓是中国书画“气韵生动”的体现。

与此同时,《水月》对音乐的运用同样令国际舞评家惊讶叫绝。这出以东方身体文化入舞的作品采用了西方音乐的经典——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水月》首演后的第二年春天,林怀民将其带到巴赫故乡柏林的德意志歌剧院演出,得到德国重要媒体的一致赞誉。随后近二十年的世界巡演,同样征服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纽约时报》称:“《水月》的舞蹈是巴赫音乐的化身。”《国际芭蕾杂志》也评价说:“东方的太极与巴赫的经典,等待三百年,只为了在《水月》中相逢。”

水,倒映舞者翩跹身影

月,普照心灵感悟至美

林怀民由“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佛家偈语获得灵感作舞,“水”、“月”、“镜”是《水月》舞台上必不可少的意象。林怀民谈到:“《水月》不是在讲佛经,我想是在讲山水画中的横轴,西方的画是挂在那里看的,我们的画是横着打开的。看到一点点,然后再一点点,就像旅行一样。看的人经过了一个时间旅行,一步步走出来。”

首演当晚,《水月》伴着巴赫的音乐逐渐打开,白裤系腰的男女舞者,站在勾画白色水纹的黑色地板上,身形倒映在身后的巨型镜面中,显得格外空灵。随着舞蹈的进行,潺潺而出的流水缓缓漫淌过舞台,在镜面和水波之间映现出迷人繁复、层层叠叠而虚实相间的无限幻象。舞者踏水而舞,有那么一段时间,巴赫的音乐戛然而止,舞台上空余数名舞者的呼吸吐纳声与潺潺流水声相互呼应,而禅意也在这动静虚实之间,在观者的心头旋生旋灭。林怀民选用著名大提琴家米沙·麦斯基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入舞,使得有着东方神韵的舞蹈和西方经典的音乐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纯粹、空灵的境界自舞台之上缓缓延展,使观众惊动、神往、沉醉。

林怀民为观众营造出水月天光的舞台空间,也克服了很多不为观众所注意的细节。比如《水月》舞台上的水,水温在几十分钟后的演出中必须维持在一个度数,那就是舞者的体温。林怀民强调:“因为舞者们是汗流浃背,毛细孔是打开的,遇到天冷的时候,水面上甚至会起水雾,如果给冷水,跳了几场后人就会僵在那里。我们会为自己每个作品中的想法负责,所有问题都会斟酌。”正因为这样的审慎与细致,云门舞集带给观众的只有至纯至美的享受。台湾美学大师蒋勋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评价《水月》:“舞台上舞者的身体如花一般绽放,身体的圆熟饱满,动作准确而又轻松,观者仿佛静观一朵花开。在《水月》中,看到的是‘人’,是舞者,是在现实中爱过、恨过,纠缠过的种种牵扯,聚合与离散,彼此都有不可解的各式各样的缘份。”

据悉,云门舞集《水月》将在国家大剧院连演4场,演出持续至28日。

版权声明|免责条款|法律顾问|联系我们|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6-2019 www.guohuayul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华娱乐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70868号-1 丨 京B2-20190115 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641号 丨 TAG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