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向来对Lady Gaga不太感兴趣,更准确说是不太理解,觉得她,用这几天流行的说话方式来讲,always给人一种too much的feel:穿衣过于古怪,音乐过于吵杂,演出过于卖力。
但是,鉴于Gaga一直用自己对流行音乐不可磨灭的影响力反复地教育着我们:她的外表即内在,她的表演即真实,她的浮夸是种意识形态,我不可抗地去听了一下她的新专辑,却发现,从封面到里面的内容,没有一样符合上面的描述。
《Joanne》
复古、纯朴、克制、甚至还有点端庄……这些印象里绝对不会用在Gaga身上的形容词,是我对《Joanne》这张专辑的直接感受。是的,这次的Lady Gaga看似拿掉了一切让她走上神龛的必要条件——没有了可以在同性恋酒吧热播的嗨曲儿,没有了生肉做的裙子,更没有了满足小怪兽们(她粉丝团的昵称)奇思妙想释放真我的脑洞。
可问题是,我们到底怀不怀念那样的Gaga,或者,这样“正常”的Gaga,我们会不会喜欢。
《Artpop》
至少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Joanne》从头到尾都在与她2013年那张商业和口碑都颇差的《Artpop》划清界限。然后,还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Joanne》成功地强调了她的声音和音乐性——在少了很多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你会发现Gaga的唱功是可以的(以至于前几天她在SNL的无瑕疵现场演出被说假唱),她的音乐素养也不只局限于口水歌,这对于一个歌手和表演者来讲,都是不可否认的进步。
剩下的,就多少有点矫枉过正的意味了。
《Cheek to Cheek》
过去这两年的Lady Gaga像是经历了一场事业上的康复治疗:她和Tony Bennett老爷子合作出了张爵士味的传统流行专辑《Cheek to Cheek》;她连续两年在奥斯卡上带来剧场风格的表演;她在今年超级碗上正经八百地唱了美国国歌;她在《美国恐怖故事》里成功塑造了角色……概括来说,Gaga在努力做一些跟大众印象里的她背道而驰的事情,而且重点是,效果都不差。
流行音乐的口味在变,听歌群众的审美也在变。当Sia、Miley Cyrus在搞怪界搞出一番名堂之时,当Beyoncé、Taylor Swift接连拿出超越自我的音乐作品之时,Lady Gaga该如何在自己的唱片纪录里再划下惊人的一笔,前两年的尝试可能给了她一些灵感。
于是,《Joanne》就成了之前所有“转型”的努力之后,用力过猛的结果。这张专辑里,带有浓重电子味的流行舞曲不再是Gaga的舒适区,她玩起了乡村、民谣、体育场摇滚,制作名单里面的Beck、Father John Misty、Hilary Lindsey等人也都是在这些领域响亮亮的人物;她放弃了像之前一样高举自我名气大旗的赞歌,多了些许社会关怀(Come to Mama/Angel Down)和自我疗愈(Million Reasons/Hey Girl);就连那些闪瞎人眼的视觉艺术和铺天盖地的前期宣传也不见了,粉色长檐帽不知道会不会成为这个万圣节的新热门单品,但这次大家确实没有了再说Gaga装X的理由。
专辑名字里的Joanne,是Lady Gaga的middle name,也是她素未谋面过的姑姑的名字,一个经历过性侵、在19岁时便得红斑狼疮去世的普通女性。这个被她称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反映自己最内在的核心”的人,不可免俗地为这张专辑扣上了“个人化”标签——这是歌手们管用的伎俩,但到了Gaga这里,就好像在说之前的那些张牙舞爪、哗众取宠其实是种保护色。
lady gaga之前的造型
我不会觉得Lady Gaga之前那些创意十足的穿衣打扮和舞台人格是虚伪的,甚至会觉得她这种极致化的表现恰是一个“艺术家”该有的品质:人们一开始被她疯狂荒诞的表象所吸引,到后来每次看到她,似乎都能一点点唤醒自己心中那个放肆又诙谐的怪咖,最后她甚至成了大家某种程度上逃避现实的借口。
然而,《Joanne》这张专辑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不加修饰的、趋近真实的Stefani Germanotta(Lady Gaga本名),为此,我们需要“被迫”从之前累积的一切幻想中抽离,清醒。
不说好或不好吧,这是一个全新的Lady Gaga——可能大众需要时间去习惯,也可能她后面又会“怪”回去,但可以肯定的是,就像《Artpop》沿袭《TheFameMonster》里对成功的沉溺后惨遭失败一样,《Joanne》里面打的这种“正常”牌,她是不会被允许使用第二次了。
相关报道
精彩看点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