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瓜视频联合小虫影视出品的纪录片《中国工夫》在西瓜视频独家上线。首期节目《圆珠笔突围》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工程师攻克圆珠笔“笔尖钢”核心技术的曲折故事。节目上线12小时播放量即达500万,有5000余条评论热议“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不易与热血。而随着节目第二期《铁轨寻“针”》上线,该纪录片总播放量即刻突破千万。
与此同时,截止笔者截稿,该片微头条主话题阅读量已达2035万,众多观众被中国工程“逆风突围”的动人故事所感动。主流媒体、行业大V参与热议讨论,纷纷点赞“中国智造”幕后默默无闻的中国工程师们。
聚焦“中国智造”幕后故事,中国工程师感动万千网友
一部不具备任何“网红”特质的纪录片,为何能够迅速实现流量口碑双丰收?用网友的话来说:“这样的匠心故事太令人热血沸腾!”“今天看到这个节目,才明白在我国技术高速发展的背后,工程师们要付出多少艰辛。”而《参考消息》等权威媒体则评价说,“中国工厂里有一类核心人群或多或少地被舆论忽视掉了。这类人为中国工厂、乃至中国制造创造出指数级别的生产力,他们就是中国工程师。”
经过5年的研发,2016年,太钢集团终于自主研发出了能够替代日本现有技术的“笔尖钢”。这一新闻曾引发巨大反响。没人能想到在我国已经实现自主研发卫星、航天器等高精尖技术的今天,人人手中都有的那支价格不足3元钱的圆珠笔却还要依靠进口零部件才能完成生产。
但当人们热烈地为中国制造业又先前迈进一步而感到欢呼雀跃之时,这一成功的背后,研制“笔尖钢”的工程师们都经历了哪些“煎熬”时刻,却更多被忽视了。而这一次《中国工夫》正是要说说哪些成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在第一期节目《圆珠笔突围》中,太钢集团笔尖钢研发团队工程师车德会在研制期间曾五年不过周末不休息,材料来了就干活。
而第二期节目《铁轨寻“针”》中,国产磁悬浮列车即将出厂下线前却不断遭遇列车短路问题。“生死关头”中车株机公司磁悬浮牵引系统工程师邓江明,为了查找短路点,曾连续用四个月的时间拿着一个小喷壶,在一整列磁悬浮列车数以万计的线路中进行排查。
早一点攻克难题,就早一点让中国突破那些卡脖子的技术,让中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每一次重大技术突破的背后,除了高精尖的科研技术,更多的是每一位中国工程师的兢兢业业。《中国工夫》能够感动千万网友,正是因为,当人们从这些“突围故事”中重新反观“中国智造”的奇迹时,才发现在严格的工厂管理之上,坚守、耐心、坚韧,不甘人后的国人品质才是推动技术革新的真正动力。
热血工程师回应研发质疑 生活化拍摄手法引发情感共鸣
然而这样的付出也遭到了一些不同之声,比如有人就问到:“中国要做的事太多了,为什么一定要为研发一个‘笔尖钢’这样的非重大核心技术,去浪费人力、物力和时间?”
中国工程技术和它背后的工程师们为什么还要这么拼?《中国工夫》中的中国工程师们也给出了他们的答案:“一直给外国、国人的印象都是这样的,中国是一个‘装配大国’,从技术到机器都不是自己的。我们需要从量到质产生转变,来提高国家的工业竞争力。” “笔尖钢”的研发者车德会这样说。而磁悬浮牵引系统工程师邓江明则说:“我们没有前期的技术积累,就会像我们现在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落后发达国家很多年一样,他们如果制裁,我们就会很难受。”
除了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中国工夫》的创作团队更匠心独具的,用生活化的方法对工程技术内容进行解读。比如,对于大部分观众都十分陌生的“笔尖钢”削切,导演组就用“刀削面”来解释钢材软硬对于切割的影响:“技术的难点在于,这种钢既要能被削铁如泥,但同时又不能软烂如泥。就像山西的刀削面,太软了容易粘刀,太硬了又容易开裂,要想手起刀落,必须软硬适中。 ”
而“笔尖钢”研发工程师车德会的日常喜欢自己在家做豆腐,导演组就将他熬制豆汁的画面和冶炼钢铁相结合,不但将一位工程师工作内外的生动形象呈现出来,更让观众们对于枯燥的炼钢技术也能轻松理解,同时产生更深刻的记忆和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上千万次的播放收获的是千万次的感动。此后,西瓜视频《中国工夫》系列纪录片还将继续推出多个中国技术工程逆风飞扬的故事,如《锁住反应堆的人》、《听诊喜马拉雅》、《识“空”机器》等等。从圆珠笔尖到磁悬浮列车,从密封圈技术到岩爆技术,《中国工夫》持续关注“中国智造”台前幕后,向中国工程师致敬。每周一中午12:00登陆西瓜视频,搜索《中国工夫》感动仍在继续。
相关报道
精彩看点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