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是渔郎不钓鱼,满船酒具满船书。闲去去,且徐徐,只当移家野外居。”——龚贤。
龚贤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位居“金陵八家”之首,其独创的“黑龚”积墨法影响深远。然而这样一位大师却因被一个颇有权势的“豪横”强索书画,一气不起,含恨长逝。龚贤去世后连下葬的钱都没有,其遗子只得被好友照料,但他留给后世的艺术财富却是不可计的。
#1写实与思想结合▼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当代山水画对写实的重视程度更高,作为写实山水画的重要代表,龚贤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在山水画创作大家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在于龚贤对作品的表现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比如通过应用曲线构建树木的主干。
龚贤 松亭远山图
在古代的山水画创作中,对林木的塑造很多情况下会应用直线条。这种方式能够展现林木的葱郁,但在龚贤的作品中,对林木的塑造线条多为曲线。如在《松亭远山图》中,对林木主干的塑造就大量应用曲线,并且多为粗线条,使林木主干显得错落有致。树枝部分,应用细线条勾勒,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树木的叶子,这一过程不仅重视对空间感的塑造,而且大量应用墨点堆叠,展现了树木的葱郁。
龚贤 静林帆影图
而在山石、水面区域的构建中又进行了大量的留白,如《静林帆影》中,水面区域只构建了一艘小船,其余区域全部为留白,展现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场景,充满了静谧之感。 这样最终构建的场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质感,这种方式也能够体现龚贤内心中两种思想的激烈碰撞。在当前以及今后的山水画创作中,可以充分借鉴这种山水画的创作形式,通过动态和静态场景的塑造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矛盾感的塑造中,山水画的整体景观塑造上必须要有很强的和谐性。
#2明与暗塑造空间▼
在龚贤的山水画作品中存在大量明暗变化的场景,暗处的场景有两个作用,一方面是展现距离的远近,远方事物设置的场景更加阴暗。比如在《山家黄叶图》中,绘制的远景区域山体用墨更多,整个场景显得更暗,在观众看来,这一区域自然距离更远。
龚贤 山家黄叶图
另一方面是展现相关事物的立体感,比如在龚贤对山体的塑造中就会大量通过明暗变化表现山石的阴影,以提升山体的空间感。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松亭远山图》中,山体的塑造只应用晕染的方式进行山体勾勒,同时山体部分大量留白,增强了阴影的表现效果。 在当前和今后的山水画创作中,可充分应用这种方式进行事物塑造。比如对于山脉描绘,近处场景为能够独立存在的树木,可以把树木轮廓绘制地更为清晰,可以应用细线条进行树木主干部分的描绘,就表现手法上来看,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描绘事物的亮度。对于远处山脉,根据山脉的走势设置明暗色调,要保证整体色调较深,同时在近处的山脉绘制中,可沿山坡方向绘制阴影,从而让山脉的立体感增强。
#3
情与景相互平衡
▼
在当今的山水画创作中,一些创作者容易走入误区,即认为山水画最核心的内容为展现自身想法或情感,同时认为山水画创作中需要着重塑造景物的风骨,在最终的创作中忽视了对景物其余方面的塑造,使得整个作品事物表现方面的丰富度和整体性大幅降低。借鉴龚贤山水画,需要对空间有强烈的想象能力,并积极探究相关事物搭配上的关系,通过线条交汇、场景遮挡的方式实现对相关事物的科学表述。
龚贤 寒林古屋图
在《寒林古屋图》中,近景区域的树木线条体现得更明显,并且线条间距较大,而远景区域内构建树木的线条清晰度下降,甚至只应用粗线条展现树木,同时近景区域线条数量较少,远景区域线条交汇更多。房屋中的一些线条与近景区域的树木线条交汇,最终观众看到的房屋位于这两个场景的中间部分。这种场景构建方法符合人类的场景观察规律。 另外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找到情感表述与事物表达之间的平衡点。比如表达的情感为“淡泊明志”,但同时也意在表达“努力拼搏”;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塑造的整体场景,如展现宁静的氛围,可以应用留白的手法塑造湖泊、河流等;表达“努力拼搏”可以通过塑造石下野草、冲天树木等体现出来,力求科学描绘事物,充分表达自身情感。
#4双视角布局▼
通过对龚贤山水画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其在创作过程中会按照观众视角进行布局设计,所以在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中,也可充分应用这种方式进行创作。
龚贤 山居图
在《山居图》中,水面上的岩石尺寸靠近河岸的小,而远离岸边的大,这种塑造手法能够让观众自主想象这些岩石的空间距离,从而实现对空间感的塑造。 在具体的创作中,创作者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布局情况进行模拟构建,并在完成这一过程后,以观众的审美角度对设计的布局情况进行分析,当发现不能展现事物的特点和结构后,对整个布局体系应做适当调整,符合科学的布局方式后才可进行实际创作。
龚贤 清凉环翠图
综上所述,龚贤在其山水画作品中全面展现了事物的空间性和立体性,而这两方面的展现手法是通过线条选取、线条交汇以及景观遮挡实现的。这说明在龚贤的创作过程中,已经对旧有的哲学体系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在当前和今后的山水画创作中,可以参考龚贤的创作特点,对布局、阴影、线条构建体系进行完善,以表达创作者自身情感。
来源:高师读画
相关报道
精彩看点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