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碳中和总经理杨琰华受邀出席高博会“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
“不能用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模式进行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才培养。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产教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
——杨琰华女士
8月5日,教育碳中和(北京铸梦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琰华和副总经理睢雅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年会活动。5日下午,杨琰华作为嘉宾出席了以“‘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为主题的院长圆桌对话。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庞军主持了圆桌对话活动。
作为第57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组成部分,“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旨在推进绿色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在论坛上,来自全国各生态文明研究院负责人深入讨论了生态文明教育与研究的使命与任务等内容。院长们分享的内容丰富、观点鲜明、富有建设性。作为受邀6位嘉宾之一,杨琰华在圆桌对话中提出了碳中和人才培养上的三个方面思考。
“第一,原有的教育体制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现代生态文明时代。”杨琰华说。双碳是全人类全社会整体性变革,在推动着一个文明向另一个文明的阶梯变革。可以说,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巨变。在发生这场巨变之际,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必将随之而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原有的教育体制是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工业文明时代分工非常清晰,而工业大生产分工越清晰,专业学科越明确,每个人的岗位也就越明确,协同的效果就越好。我们当前的教育教学体系,包括从组织模式到课程、到专业,都是基于工业文明时代产生。当前,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思考教育的逻辑是什么?这是我抛出的第一个问题。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汤琳对此表示,生态文明教育也要生态化,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教育方式,更多是面向考核指标,而且我们更注重分工越细越好,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培养的全是专业人才,越细分到某个领域效能越高。生态文明下,我们不能用过去那种教育的思想再做生态文明的教育。
“第二,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跨专业、跨领域、跨产业链条下的培养。”杨琰华说。当前,我们在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培养的是双碳人才吗?碳中和、碳达峰是一个专业吗?我觉得不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跨专业、交叉性的人才,能够渗透在各学科、各领域的人才。碳中和研究院也好,碳中和学院也罢,它跟传统的学院不一样的地方,应该在于它有点像创新创业学院的概念,它和每个专业之间都有渗透和交叉。双碳人才已经不是专业型人才,而是交叉型、跨领域的人才。
这类人才的培养到底有什么不同,从企业端和产业端的角度看,双碳带来全产业链的变革。从一家公司来说,它的碳排放已经不是自己一家公司直接的碳排放就能解决的,得统计间接排放和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排放。一家公司碳排放、碳配额的指标和碳足迹还会受到全产业链的影响,不能只关注自己,更要关注整个产业链。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不只是关注一个产业链,更要关注各条产业链之间的生态。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是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应该也是这样的跨专业、跨领域、跨产业链培养的逻辑呢?这是我提出的又一个疑问。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涵表示赞同,他提出,对于生态文明和双碳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的体系设置,能不能用生态文明思想建设虚拟的教研室,资源共建共享,相互借鉴,南方北方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生态文明的元素库,每位老师都去分享,这样受益面更大。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军表示,中国家长首先考虑孩子就业问题,不敢报这种综合性专业。某些特定区域的家长觉得去电厂工作好、收入高,其他专业不太好。生态文明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想法都特别好,可以考虑从不同层次、不同院校,分阶段、分批次慢慢运行可能更好一些。
广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常向阳结合上述问题谈到,前不久香港科技大学和广州大学合作,要在广州市合办一所香港科技大学新校区,在校园建设和课程设置上传递出两个不同的做法,一是完全打破原有教师办公室按系和专业分配的模式,各学科充分融合;二是课程进一步模块化。在校生毕业的时候,毕业的专业取决于搭的积木以哪个为主安排学位。常向阳指出,社会并不需要哪个专业类型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能解决问题的人才。现在碳中和给了我们一个启发,社会需要的是能真正解决具体问题的人,而不是你有哪方面的学科背景。
“第三,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产教融合的和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杨琰华强调。为什么这么说?今天上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副校长黄廷林说:“产学研一体化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又非常困难。”到底难在哪里?有统计数据表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10%,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什么这么低?我了解过一个企业,它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能达到90%,为什么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会这样低呢?我咨询过一些专家,他们认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考评的逻辑,决定了科研成果发完论文、申请专利之后就告一段落,没有从机制体制上保证一定要做产业化,产业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迭代产品和迭代科技。对此,我们是不是要从机制体制上做一些改变?
美国的硅谷为什么能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跟它的创业投资孵化有关,与大学和企业之间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关。为助力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教育碳中和特别期待结合产业端和高校端的需求,充分做好产教融合。一是从课程层面来说,我们可以让企业里的专家带来一线的需求和一线经验,参与到课程研发中来。二是从教学模式来说,我们愿意打通这个平台,邀请企业里的专家参与到项目教学中来,成为实际项目教学过程中的产业导师。三是希望能够打通创业融资平台,为产学研项目提供相关的创业孵化,或者是资金对接融资平台。这是我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想法。
作为院长圆桌对话主持人,庞军院长对杨琰华总经理的发言做了点评。他指出,杨琰华总经理提出来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双碳的专业、双碳的课程设计是针对一门课程、还是体现在各个学科,融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第二,碳中和人才培养涉及到的专业领域很广,碳中和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三,杨琰华总经理其实已经给出答案,产教一体化,从碳中和公司来说怎样搭建桥梁,她对高校应该非常了解,提的很多观点非常有深度。
院长圆桌对话在庞军院长的主持下,围绕论坛设置的主题讨论气氛热烈,大家纷纷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论坛在线直播也吸引了超过133万人次观看。在对话环节,杨琰华总经理在与其他嘉宾交流时重申了自己的观点:“不能用工业文明时代的教育模式进行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才培养。双碳目标下的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产教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