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娱乐圈病了,还“病得不轻”

文|令狐伯光

今天还是写写张桂梅老师改编的《我本是高山》吧,这部电影被骂得不轻。既然拍的是真人原型的电影,还是这种一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就要尊重事实。不是说完全不能改编,但每一点改变的地方要有说得清立得住的原因。

他们拍不好张桂梅,也拍不好主旋律?其实是中国文艺圈“病了”。

这部电影可谓是三方都没有讨好,现实原型确实太过失真,电影拍得一般般。左派觉得完全忽略了党和人民的力量,而现在热门的女性主义思想,又觉得电影在捧男性而贬低女性,所以几乎都在骂。

那么它该骂吗?这部电影也确实该骂。

细节失真,改编荒唐?海清新片最大问题是“没了信仰”

这部电影细节的改编有很多争议,比如把酗酒的父亲,改编成酗酒的母亲、叛逆染发又浪子回头的女中学生、思念亡夫终得“天佑”的女主角……这种BUFF都叠满了的问题。它最大的问题是把原型的信仰都改没了,似乎故意忽略掉了。

张桂梅的伟大,是深入群众和从群众中孕育出来的伟大,她获得的七一勋章上的标志,是鲜明的镰刀与锄头。爱情对于张桂梅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这不是她人生的全部,张桂梅可是一个拒绝学生做全职太太的真独立女性,她的高尚和伟大,绝不仅仅来自于微观个体的小爱,而是宏大叙事的大爱!

而这种宏大叙事、集体主义的取向,又恰恰是某些文化人士想要避而不谈的。

张桂梅校长的事迹里,当然也有批判的部分,那批判的对象,绝不是集体和宏大,而是落后的观念、愚昧的认知,是客观存在的地域、贫富、性别间的差异。但他们没有那个思想,没有那个觉悟,没有那个情怀,就不要以己度人,去拍自己不信的东西,糟蹋了崇高的东西,又打了自己的脸,还恶心了观众和热爱张老师的人……你以为你们很高明吗?

咱们真的不能对国内大多数影视娱乐圈的人有任何期待,他们连赚钱割韭菜都懒得做样子,但凡真的做了功课,搞了调查研究,真的和张老师聊一聊,也不至于拍出这样的四不像。

我记得谁说过,“娱乐圈”是中国最封建最腐朽最落后的圈子,不但如此,他们还极度傲慢,明明不懂还要装得掌握了宇宙真理一样,他们要解构崇高,他们要摧毁信仰,他们还要垄断历史的解释权。

我理解他们这些导演和编剧的逻辑,他们的意思是——“我都没有信仰,你怎么配有”?“我都没有党性,你怎么配有”?他们拍解放军、志愿军、工人、农民、干部、共产党人,为什么总是拍出一股莫名其妙的怪味儿?因为他们自己根本不信。

如果我们的文艺一直掌握在这些人手里,如果我们的资源、资本、特权一直掌握在这些人手里,我们的文化就不要谈输出了,自己的老百姓都看不下去的!

这次不止拍糟糕了张桂梅,他们拍糟糕的已经太多了。

但中国观众每次都去骂主旋律,其实真的和主旋律没有关系,是中国娱乐圈病了。

左派骂,右派不服,原型觉得假?《我本是高山》该骂

《我本是高山》这电影的争议真的挺多,还挺典范的。他绝不是男性和女性的矛盾,而是人民大众和精英主义的矛盾,这电影可谓无差别的得罪观众。

得罪女性,非要把真实事件里酗酒愚昧的父亲改为母亲,还把张桂梅写成了恋爱脑。

得罪男性,电影里除了导演一人外,主创基本都是女性,结果电影被骂“媚男厌女”,男同胞们坐在家里啥事没做,无故被甩了一口锅;

上述都是表象,这电影最不该得罪的,有信仰的群众。你要拍人物传记,就老老实实的尊重人物的内核,张梅桂校长的精神内核,不是“为了丈夫”,也不是西方那套“girl help girl”,而是大爱,和党员的觉悟,是宏大叙事下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初衷的具体表现,深刻实践。

这些最真实的有关信仰的部分,却不知道什么原因在电影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呈现。

最后电影拍出来的效果,仿佛成了狭隘的个人小爱,甚至自私和偏执,非要突出爱情,非要小布尔乔亚一番。张桂梅的伟大是深入群众和从群众中孕育出来的伟大,她获得的七一勋章上的标志,是鲜明的镰刀与锄头,这种伟大,也绝不是西方好莱坞式的“人民都愚昧,需要英雄来拯救”的个人英雄主义。

更不是白左般的“我高高在上的俯视你,然后施舍你拯救你”的作秀。

我们很多知识分子,尤其一些电影人,深受西方舆论熏陶,偏偏就喜欢后者,而拒绝前者。这也能解释,为何之前的金鸡电影节里《流浪地球》在一片观众的好评中,却没获得多少奖项的原因。

刻意弱化张校长的信仰,弱化这个信仰,就无形中弱化了某些最重要的东西。而是转移到个人用爱发电的方向去。这是什么套路?这是好莱坞电影普世价值观叙事套路,白人去非洲去中东当救世主的套路。

电影内,西方好莱坞普世价值观下,个人用爱发电,白人救世主降临的套路。电影外,消费女性话题,挑动男女对立。这三个点都占齐了,实在厉害。

中国娱乐圈病了,还病得不轻

其实电影有争议很正常,相对于没有争议的电影,对影视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是好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原野》在题材、拍摄都有很大争议,并在当时事实上被禁止公演;今天以“时代楷模”张桂梅为主题的电影《我本是高山》争议再大,争议上几年,又能争议到哪去?

对于电影出品出街前就应该有所准备——“揪心的事实”、“恶意的评论”、“丧失良心的杂音”……的态度应对,做为一个有历史、经验、资源的机构及平台,令人失笑。

客观上,《我本是高山》这一电影主题好,宣传上有需求,资源支持充足。但必须承认和料知到题材处理、编剧,本身的难度也很高,难度高就更难免争议。这一电影是当下题材和环境的,教育、社会环境、地域各种问题交织的环境下,对全国教育系统独树一帜题材的处理,显然有难度。

电影中的处理手法实际上仍是老“三突出”,稳妥但在现在的电影受众和看多识广各种电影的环境里,难免被置疑、不讨好;再说,现在的教育又是社会争议和意见集中多发的行业。教育界本身从人事多轨制、管理、效益上问题不少。

在举国教育体制、层分缕析的教育行政、海量财政投入之下,对张老师以一己之力、筚路蓝缕办下华坪女高本身,这一非常具有和反映中国特色的事迹,争议和看法本来就存在的,且不必讳言张老师本身也存有争议,电影处理好这些的难度又可以想见。

我觉得电影接受正常的争议、欢迎批评,该咋的就咋的。

好奇的倒是中国电影报道、剧组等为啥要掺和进这明知“本就复杂诡谲的舆论氛围”里,令人不解。电影作品要么制作者关起门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谁也管不着你,要么给大众看就得承受大众的批评。又想赚大众的钱,又骂大众不懂欣赏,未免太过傲慢。

中国娱乐圈病了?他们拍坏的又岂止“张桂梅老师”

最后,中国娱乐圈问题确实挺多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内心不信世界上有雷锋、焦裕禄、张桂梅一样的人物,用自己洼地一样的心理,去揣度真正的高山。

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际上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张老师一样的共产党人,他们忘了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1800名干部,他们忘了那个牺牲在大山里的黄文秀。而不是仅仅出于导演的私人利益,为了迎合西方为了炒作。

好莱坞一直是美国软实力的象征,是美国对全世界宣传美国主旋律,搞文化输出意识形态输出的武器。现在想想,不知道有多少中国电影人,吃着中国人的饭,自己却是美国的武器。

最后,话说回来,电影题材无惧争议,票房压力、财务压力几无,这样的电影都拍的要“六公主”再发声,包括六公主也都可以反思下。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那一年的春晚星光熠熠,几乎将两岸三地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明星“一网打尽”,他们各擅胜场,都拿出了看家本领,可谓神仙打架而异彩纷呈。

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是当时国内文艺圈的“顶流鲜肉”几乎全体出动,尽管当时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顶流”什么又叫“鲜肉”。

首先出场的是至今仍活跃在综艺舞台上、当时年仅28岁的玉面小生蔡国庆)">

< <上一篇

通过已经播出的两期节目来看,节目的笑点还是挺多的,两位飞行嘉宾蔡文静和孟子义也算是“一静一动”,表现也颇为出色。

而跑男团成员中,老成员们表现依然很出色,白鹿、周深、沙溢等人都为节目贡献了很多笑点,尤其是沙溢,凭借在节目中的表现被观众称为“为数不多的不油腻中年明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