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中的穷姑娘为何能有钢琴?网友与教科书的回答各有千秋

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月光曲》描述了一个优美而哀惋的月夜奇遇。

课文中,贝多芬月夜散步,为一支钢琴曲吸引,来到一间陋宅前,看到了一个穷困的盲姑娘,在小屋内苦苦练琴。如果是蒲松龄写的话,那么肯定又有一番演绎,不过,蒲松龄还代表的是中世纪,而《月光曲》却是一个现代的故事,毕竟贝多芬要比蒲松龄小一百三十多岁。

如此贫困的现实与高雅的旋律产生强烈的反差,触发了贝多芬的灵感,从而创造了他的著名的乐曲《月光奏鸣曲》。

当然,这个课文里的故事是附会出来的,如果我们与课文里声明的课文仍来源于传说的定调较真,显然是不值得的。

但这个故事,因为是编出来的,便有很多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比如,课文中那个盲姑娘家境贫寒,连听一场音乐会的钱都付不起,,但她为什么能拥有一架钢琴,沉湎在音乐之中,不闻窗外事?

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月光曲》作者溯源文章,很多网友留言,都对贫困线上的盲姑娘有一架钢琴感到不可思议。

其中,有一位网友的回答,比较经典,也比较巧妙,我们不妨一观:

——我80后,河北山区,记得很清楚,我直接问了语文老师这个问题。老师这样回答的:咱们这里够穷了吧,你看是不是很多人家还养着驴或者骡子?德国穷人家也有钢琴,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钢琴就跟你家的驴一样,是必需品。所以在我心灵里埋下了欧美穷人都是那么优雅活着的一种固定认知,直到后来慢慢才明白不是如此。——

不能不佩服这位老师“洋为中用,中为洋释”的智慧,立刻获得了网友的称扬:

——二手钢琴在德国可能的确不贵,咬咬牙一般底层家庭也能买得起。只不过可能不像骡子那样是生活生产必需品,因此的确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所以你觉得似乎没必要而已。顺便说下你老师的解释真的很不错,是个有水平的老师。——

这是网友们的私下里的认知,至少能把《月光曲》这篇优美的课文的合理性上的漏洞给搪塞过去。

那么,教科书里如何解决《月光曲》里的这种先天性的逻辑困扰呢?

我们找到一本《小学语文疑难千题详解》(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年3月版)中的解释: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因素,十八世纪时西欧一些国家音乐非常流行,钢琴、提琴等乐器生产普遍,使用广泛。喜爱音乐的盲姑娘家里有一架旧钢琴,这算不上了不起的财产。(周文翰)——

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体现啊。

比如,王冕画画,幼时贫穷,只好把泥地作画纸,棍子作画笔,竟然也能成为一个著名的画家。

但《月光曲》这样的故事的出现,带有鲜明的时代意识,虽然它的故事发生时间是在十八世纪末期,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发生鸦片战争呢,尚未跨入近代的大门,但文章的观念,却是二十世纪的,那就是《月光曲》里充溢着浓厚的二十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的阶级意识。

田边尚雄写的音乐家故事

《月光曲》的原作作者是日本音乐研究学者田边尚雄,在这个故事中倾注了当时世界上开始占据思辨主流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是二十世纪的一个重大思潮。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他的阶级意识,这也是他能够洞察世界与中华命脉的一双利器,但鲁迅先生的阶级意识来自于哪里?

其实是来自日本。

我们在王银辉撰写的《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溯源》(《江淮论坛》 2013年第3期)中可以看到看到这样的结论:

——鲁迅文艺思想中的阶级意识,源头是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该理论经日本福本主义由后期创造社传至中国。——

所以,中国上世纪的文化思潮,受到日本的二传手的很大影响,包括历史故事,都是从日本那里引进的居多。

《月光曲》这篇舶来自日本的课文,本质上,就是炮制了一个贵族圈的贝多芬,从贫民阶层那里,获得到了精神的慰藉与灵感,反映了艺术家率先打破了阶级的壁垒、命中了天下大同的二十世纪的乌托邦靶向。

实际上,《月光曲》里的情节模式,是二十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革命文学,也可以看成是《月光曲》这样的模式的另一种路演。

保尔与冬妮娅分属于两个阶层,他们之间横亘着楚河汉界的阶级差异,但是,艺术拉平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就像《月光曲》里艺术成为贝多芬与穷姑娘之间的打破阶级差异的一个桥梁。

保尔作为一个锅炉工,为什么能够获得冬妮娅青睐,当然不是小说里所说的他的粗鲁,而是保尔喜欢读书。

正在这读书这一点上,他与冬妮娅找到了共同的语言,这要比冬妮娅身边围绕着一群不学无术的小混混更能引起冬妮娅的注意与青眼有加。

后来好莱坞拍摄的《泰坦尼克号》也是采取了这种同样的思路,电影里杰克虽然是一个一名不文的打工者,但他有艺术的天赋,那就是他有着绘画的才能,正是这种艺术家的气质,连喷唾沫都充满了美感与艺术性,才引得身处高贵阶层的露丝倾心相许。

所以《月光曲》提供了一种打破阶层壁垒的乌托邦神话,课文中的盲姑娘家境贫寒,但她有着对艺术的强烈追求,这使得她的清贫也焕发出了美感,甚至使得当时已经名声在外的贝多芬也愿意俯首登门,慷慨献艺。

这种借助于艺术完成的对阶级落差的填平,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的时代主题的一种最容易认可的浅显模式。

正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迎合时代主题的需要,《月光曲》应运而生。这个故事里,捏造了一个盲姑娘,与哥哥相依为命,生存维艰,但她却拥有一个能够抚慰心灵的钢琴神器,而她也能无师自通地在上面演绎出她内心对真善美的追寻与渴慕,从而借艺术的孔道,沟通了与高层阶级的通幽曲径。

问题是,真实的情况是,生存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实中残酷的是,一个盲眼的贫困姑娘,甚至连艺术的影子都碰不到,她不会有钢琴,不会接触到音乐,不会能够在月夜下弹奏出天籁,更不会遇到概率比流星撞地球都要小得多的贝多芬的信步游踪。

无数的残酷的现实可能,把《月光曲》里的浪漫碰撞,打入到尘埃,所以,我们说《月光曲》连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泰坦尼克号》里的打破阶级壁垒的办法,都是一种乌托邦,这样的一种可能,只能是一种浪漫的梦境,保尔与冬妮娅最终必然是形同陌路,露丝最后也必须摆脱杰克的手,让杰克的阶级定位,沉沦于大西洋的冷冰的洋底。

《月光曲》真正定名的人

而《月光曲》里的盲姑娘的后来经历如何,传说也不可能给予任何一点亮色,盲姑娘在那个月夜的一瞬间,似乎凭着她在一架乌托邦的如同月光一样虚拟的钢琴上的弹奏,而无限地接近她一直遥不可及、如同那张贝多芬音乐会的高昂的票价一样高踞在上的贵族阶层,但是,她终究无法获得贝多芬的救赎。

故事里的贝多芬经过一夜的灵感迸发,写下了经典的《月光曲》,但这个经典给盲姑娘回馈了什么?有没有改变盲姑娘的艰辛的生活?有没有资助给盲姑娘一笔音乐深造的资金?这都是这个故事不敢与不愿去想的。也就是说,打破阶级壁垒的努力,在《月光曲》以及类似的故事中都是一种幻觉,这样的故事,只是编造出来迎合那个时代的流行主题,配合那个时代的期冀而存在的。

在这种迎合时代大势的情况下,炮制一个盲姑娘又有啥关系呢?让一台钢琴配合一下充当这个故事的背景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为《月光曲》里的意识形态寻找成立的理由,就像在《泰坦尼克号》里为杰克与露丝的爱情觅得可能性是同样的荒唐。

这也导致各种为《月光曲》里的故事立论寻找中国式图说的解释,显然千奇百怪,或者叫各有千秋,因为图解的艰难,所以这种言说,便显得中气不足,或者很有“笑果”。上面网友提供的老师的回答,便变成了一种调侃式的附会,让严肃的故事,消解在荒唐的比拟中,“钢琴与中国的驴或骡子”本属一物,便完成了荒诞的讽喻。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第一个问题:Jennie和崔秀彬为什么坐一起?

Jennie在韩国的人气还需要我多说吗?作为BLACKPINK的主力成员,Jennie拥有超高人气,人送外号人间香奈儿,也是很多顶级奢侈品的亲闺女。

下一篇>>